top of page

「泰雅原舞工坊」以愛傳承文化的天使之舞




  文化是為人類史上最為珍貴的一塊瑰寶,在綺麗的包裝下,記錄了許多人樸實的日常生活,把時間、空間、物件與情感包裝成一件作品,或是一場表演。隸屬南島語族的臺灣原住民,其富有溫度的深厚文化曾經遍地開花,在時間流動與主流文化的衝擊之下,漸漸地失去關注甚至流失了原有的純粹。『泰雅原舞工坊』團長Tapas Rakis黃雅玲本著自己對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與熱誠,帶領一群青年孩子舞者,將原住民文化中的樂天與對生命的熱情,藉由舞蹈告訴全世界。


「泰雅原舞工坊」 團長/藝術總監 Tapas Rakis 黃雅玲



於地方扎根,由關愛出發


  「泰雅原舞工坊」團長黃雅玲的故鄉是泰雅族的發源地—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,表兄弟姐妹原有的舞團名為『源工坊』,而後立案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團名『泰雅源聲舞傳』,期盼能用歌聲與舞蹈撰寫紀錄並傳承自身文化。她與家人約定好,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將這個名字帶在身邊,於是舞團在2008年正式立案的同時,將源工坊冠上了族名泰雅,希望能為此將關於部落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,而這也是『泰雅原舞工坊』的誕生。


『泰雅原舞工坊』初期於團長家前空地與家長分享孩子學習成果



  團長黃雅玲本身是三個孩子的母親,平時會到學校教導孩子們唱歌跳舞的她,看見許多孩子的家庭屬於隔代教養與弱勢家庭,這樣的現象,身為人母的她難免於心不忍,便邀請這些孩子在放學後到家中,一方面可以督促他們完成學業,一方面也開始教導孩子們舞蹈唱歌,看顧著他們放學後的時光,不知不覺中,漸漸地與這群孩子建立起一股無形的情感,這群孩子不但免去了因為疏於關懷而誤入歧途的危機,也培養起了興趣,在童年與青春期這段矇懞懂懂歲月裡畫出了深刻的一筆。而在教舞這件事慢慢為人所知之後,開始有了來自各界的演出邀約。


遠赴加拿大原住民學校文化交流 / 「臺中國際踩舞祭」團員合照



不畏艱難,無私踏出夢想的步伐


  在沒有規劃任何營收的狀況下,經營舞團變成了一件艱鉅的任務,願意只是讓孩子在放學後有個可以安心的去所,在眾多表演的邀約之後,必須開始考量孩子們在外食宿費用的問題,讓一切都變得複雜了起來。團長黃雅玲希望藉由舞蹈與演出,能夠使孩子們的人生有所不同,改變不了家庭與大人的生活,至少要努力改變孩子的未來。但是在某些偶發狀況中,她發現單靠一己之力實在過於單薄,便與舞團的孩子們約定好,若想要表演,讓這個世界看到我們,除了她能力所及的事情外,孩子們自己也得付出一定的努力。而後迎來的國外邀演,所幸得到了企業的贊助,使團長黃雅玲與這群孩子們能夠如願以償,踏上展望國際這條朝聖之路。


2019大臺中表演藝術場館升級 演出文宣 / 表演當日與團員的合照



  而踏上國際之路也從來不容易,甚至也有被邀演方刁難的經驗,舞團二十餘人在異國被安排在沒有傢俱的的空屋中居住,無處尋求幫助,一度使團長黃雅玲感到萬念俱灰,不過在看表演的觀眾當中,剛好有遠嫁到當地的臺灣原住民泰雅族人,非常熱情的邀請舞團一行人住到自己家中,並且給予相當的鼓勵,團長及所有團員深深的感激,點滴在心頭,也感受到了存在原住民心中那股熱情,樂天的天性,更讓她堅決要將屬於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,無論路途如何艱辛險峻。


臺中母河-大甲溪畔的聲琴 演出照



文化不只在舞台上,文化就在生活裡


  踏過了英國倫敦,加拿大,紐西蘭,日本東京,名古屋等無數個國家,也曾與中國福建的企業簽約演出長達一年,團長黃雅玲希望能夠讓『泰雅原舞工坊』學習專業更走向專業,並期待能讓原住民部落的樂舞走向表演藝術殿堂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終於在2015年豐原葫蘆墩文化中心有了首場售票演出的機會,從劇本、歌謠、演員都選自部落族人,泰雅族消失習俗的再現,一齣文化記憶的保存是場成功的首演,成功的演出,售票率甚至高達九成以上。


2017年獲選臺中國家歌劇院微劇場新秀團



  而『泰雅原舞工坊』的現址,在不久的將來也將轉移至別的場所作為永久的據點,團長黃雅玲計畫將原先的場地轉移到一塊附有公共設施的空間,除了讓舞者練習的環境更加提升之外,也希望能夠結合地方文創的方式,達成『文化落實於生活,實踐於生活當中』,讓這些學生青年們能更深入的認識到屬於自己的部落,進而將部落的文化傳承與發揚,盼望能在時間的洪流之中,留下用舞步、歌聲與對生命的熱情深深刻下的文化智慧。


108年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訪視 / 「泰雅原舞工坊」LOGO






給想要投入創業者的建議:


1.越在地,越國際。

2.要真正的瞭解自己的文化本質,莫忘初衷。


經營關鍵要素:


1.對於喜愛的事物保持熱誠。

2.不要被逆境打敗。


經營者語錄:


凡事感恩,遇見挫折與逆境,勇敢的感受接受它,再重新出發。


店家資訊:


泰雅原舞工坊


地址:臺中市和平區南勢里東關路3段35號

319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